今年以来,霸州市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高位推动整治提升行动。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督导,分管领导一线调研,联动乡镇村街探索长效机制,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高位统筹 构建全域整治格局 霸州市构建“乡镇主体、部门联动”治理体系,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联帮扶方案》,安排54家市直部门与提升村街“一对一”结对;出台攻坚落实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与责任分工,确保整治工作有章可循。 构建立体监督网,包村干部每日巡查、包村领导每周入村不少于3次,村街设卫生监督员实时排查。截至6月底,霸州市开展巡查19轮,发现问题3141处;两轮航拍排查问题1400处,均实现闭环整改,整改效果通过“前后对比照”复核验收。 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清洁日”活动,2100余名机关干部与1.8万余名群众共同参与,清理街道1600余条、问题点位1200余处;实施白色垃圾动态清零攻坚行动,覆盖“三上三边三底”区域,发放“门前三包”宣传单5.46万份,推动3.3万人次参与环境维护活动,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亮点纷呈 突出特色治出实效 在整治提升行动中,各乡镇结合实际探索特色路径,推动环境提质、机制创新。 信安镇以“三化协同”破解治理难题。“系统化统筹”凝聚部门、村街合力,“网格化治理”将17个村街划分为353个网格,实现坑塘沟渠、田间地头无死角巡查;“差异化施策”推行“一村一策”,在保留乡村特色基础上精准整治,千余名党员干部与志愿者带头清理,村民主动认领“门前三包”责任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南孟镇创新“技防+人防”模式,用无人机进行全域排查,组织包村干部与村街干部每日巡查,累计出动巡查人员650人次、车辆136台次,清除垃圾1800余立方米,实现问题“动态清零”。该镇还通过宣传引导,推动村民从“要我清”向“我要清”转变,建立“日常清”长效机制。 东杨庄乡聚焦河沟渠整治,下坊村采用“机械+人工”双线作战方式,挖掘机清理河道淤泥、专业队伍打捞漂浮物,环卫队清扫卫生死角;上坊村党员干部耐心与村民沟通,清理“三大堆”、清除小广告,村街道路变得更加宽敞通畅,墙面干净清爽了。 辛章片区辛王堡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清扫,党员认领责任街道,村民自发组建“巾帼志愿队”,昔日坑洼道路变平坦水泥路,斑驳墙面焕新颜,昏暗街道亮起来。村民王旭笑着说:“现在路平灯亮,晚上遛弯都踏实!” 聚焦长效 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截至6月底,霸州市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初显,19轮巡查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6月航拍问题整改率达100%;累计清理坑塘1142处,拆除围挡178处,1600余条街道实现“路面净、庭院净”,京德引线等交通沿线白色垃圾明显减少,河道沟渠漂浮物大幅下降。 机制创新为长效治理注入动能。霸州市创建16个和美乡村示范村,争列2个省级重点村。推广“开荒村”模式,选取基础一般村街集中打造,目前第一批14个村已经建设完成;垃圾一体化改革实现乡镇统筹保洁与转运,年度节约经费3000余万元。王庄子镇的“三挂钩”机制、东段乡的智慧管理APP等,推动治理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 群众参与度持续提升,1.8万余名群众主动加入整治行动,创建美丽庭院1600户、精品庭院510户,“全民共治”氛围日益浓厚。 霸州市将聚焦长效提升,建立易反弹点位台账,明确包联责任人定期巡查;争取8个专项债项目落地,补齐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设施短板;持续推广“开荒村”模式,以“四无四净”标准打造样板村。通过“定时定点倾倒垃圾”“积分超市兑换”“村规民约约束”等举措引导群众参与整治行动,畅通举报渠道,将环境整治纳入“美丽庭院”“文明户”评选,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短期清洁”向“长期美丽”转变,让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最鲜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