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天,一位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同时伴有剧烈呕吐,家属瞬间被恐惧笼罩,心急如焚,手忙脚乱地将患者火速送往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患者被送达急诊抢救大厅时,情况十分危急。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初步评估与检查,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迅速,每一项检查都揪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很快CTA 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一诊断意味着患者脑部血管出现了严重的破损,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涌入蛛网膜下腔,压迫着脑组织,随时可能导致脑疝形成,进而引发呼吸心跳骤停等不可挽回的后果。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丝毫犹豫,立即启动紧急救治预案,多学科团队立即集结,神经外科、导管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精英如同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战士,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患者被紧急送往介入手术室,准备接受动脉瘤栓塞术。手术台上,主刀医生的眼神坚定专注,手中的导管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如同精准的导航仪,小心翼翼地通过患者的血管,向着那枚随时可能再次破裂的“炸弹”——动脉瘤缓缓靠近。每一次推送、每一次调整,都考验着医生的技术与心理素质。终于,栓塞材料被准确地放置在动脉瘤内,成功地将破裂的血管堵住,出血停止了。那一刻,手术台上的医生们才微微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知道,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术后,患者被转入 EICU 进行密切监护与后续治疗。这里,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与死神进行着无声的对抗。然而,患者的病情依然严峻,严重的肺部感染如同汹涌的潮水般袭来。由于患者长时间昏迷,自主咳痰能力丧失,痰液在肺部大量积聚,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肺部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损害各个脏器功能。 面对这一棘手的难题,EICU 医护团队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呼吸机治疗成为了首要的救命稻草,它如同一个人工肺,代替患者受损的呼吸功能,将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体内,排出二氧化碳,维持着生命的运转。但呼吸机治疗只是第一步,为了更有效地清除肺部深处的痰液与炎症分泌物,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提上了日程。纤维支气管镜就像是医生伸进患者肺部的一双“火眼金睛”,在可视的情况下,可以精准地到达病变部位。操作医生小心翼翼地将纤维支气管镜通过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支气管,一点一点地清理那些阻碍呼吸的痰液与脓性分泌物。每一次操作都像是在走钢丝,既要保证清理效果,又不能对脆弱的气道造成损伤。这是一场与细菌、痰液的近身搏斗,医护人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与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战胜了困难。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减轻颅内压力,促进脑脊液循环恢复正常,腰大池引流术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医生在患者的腰部进行穿刺,将一根细小的引流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引出积血与脑脊液,从而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组织受压的程度,为脑部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与性质,随时调整引流速度与压力,确保引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 EICU 的日子里,患者的每一个生命体征、每一次化验指标的变化,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他们 24 小时不间断地守在患者床边,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给予精心的护理。每一次翻身、每一次口腔护理、每一次皮肤护理,都饱含着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他们用双手,为患者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用自己的专业与坚持,与死神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治疗,患者的病情终于开始出现转机。肺部感染逐渐得到控制,呼吸机支持参数逐渐下调,患者自主呼吸功能逐渐恢复。颅内压力也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循环逐渐趋于正常。意识状态从昏迷到逐渐清醒。这一过程如同漫长的黑夜中逐渐亮起的曙光,给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希望。终于,患者顺利度过了危险期,从 EICU 转至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然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但这个真实的救治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医学的强大力量与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时间就是生命,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精心的护理,共同为患者搭建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梁,让他们在生死边缘得以重生,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这样的危急重症,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迅速有效的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所在。每一位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是生命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学的温度与力量,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未来充满希望。
|